首页 资讯邵阳资讯 一句承诺!邵阳这一家四代已守了89年!

一句承诺!邵阳这一家四代已守了89年!

云邵阳 2024/4/7 10:00:48
邵阳市洞口县长岭界主脉向甘岭

青柏苍翠,绿松环抱
这里坐落着一座红军革命烈士纪念碑
图片
纪念碑已成为该县
花园镇西中社区(原西中村)里的
一个精神地标
在这座纪念碑下
长眠着长征中
20余名在西中社区牺牲的红军烈士

这座墓距离村民王军家不足百米。青石碑中间,“长征烈士之墓”几个字竖向排开,正楷雕刻、红漆描就。顶端刻红五角星,象征红军精神代代相传,永放光芒。

2013年,王军从父亲王水洪手中接过守护西中社区李家渡红军墓的接力棒。从此,他坚守在这里。

“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,大家正朝着越来越好的日子大步迈进,你们放心吧。”又到一年清明时,王军带领着家人祭拜,这在他们家是已经传承了89年的传统。每次祭扫,他都会独自坐在红军墓碑旁喃喃自语,与这些未曾谋面的战斗英雄有着说不完的话。

图片

一句承诺
一家四代接力守护红军墓
王军拿起扫帚,扫去地上枝叶,轻抚墓碑,举手间就像拂去老友身上的微尘。青松翠柏间,昔日喧嚣渐渐远去,隐匿在此的历史缓步走来。

图片

1935年12月21日,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从高沙向花园进军,在李家渡遭遇敌机扫射投弹。12岁的王康元放牛归来,吓得站在路上哇哇大哭。一位红军战士立即冲上来将他扑倒,伏在他身上。炸弹连续爆炸,王康元安然无恙,而这位战士却血流如注,英勇牺牲。这次空袭中,20多名红军战士牺牲。
为了报答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,王康元的父亲王仁德带领20多个村民,协助红六军团华指导员购买6口棺材,装入烈士遗体,掩埋于麦子塘自家唯一的一块豌豆地里,后迁坟于长岭界向甘岭。
至此,王仁德也多了一重身份——红军守墓人,而这一守就是祖孙四代。

图片

除杂草、添新土、修裂痕、描碑文,日复一日的涓滴小事,王军说,曾祖父、爷爷做了一生。爷爷去世后,同样的责任落在父亲王水洪的肩上。2013年,王水洪因为高血压导致脑中风,他担心无力承担守护责任,就把守墓的接力棒传给了王军。为了接续守墓的工作,王军放弃了外地的高薪工作,举家搬进红军墓旁的老村部,维护照看红军墓。
“打从六七岁记事起,爷爷就经常带着我来这里扫墓。爷爷说这是红军墓,当年如果没有红军战士舍身一扑,可能就没有现在的王家了,我们要把这20余位红军,当作我们家的祖先来对待,世世代代守护!”王军回忆起儿时爷爷王康元带他祭扫红军墓的情景,记忆犹新。

图片

因为一句承诺,怀着对红军烈士的崇敬之情,王军一家坚持给红军烈士扫墓,一年又一年,89年从未间断。

一份责任
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

图片

和专注于守墓、祭扫的父辈们不同,今年46岁的王军是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。如今,他成了这段红色故事的讲述者。
作为李家渡第四代红军墓守护人,每逢重要日子里的纪念活动,或有人专门来参观,王军都会带着走走看看,讲述红军英勇奋战的故事;他查阅洞口县志等资料,对西中社区的文史资料和文物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完善;他还常常买些致敬鲜花和追思信笺,方便参观者拜祭……
图片
穿行在烽火岁月,许多烈士并未留下名字。伫立在这里的墓碑坚硬、无声、冰凉,碑文背后的故事却柔软、火热、隽永。
“红军长征途径花园镇时曾在村民邓星安家驻地,贺龙、任弼时、关向应、萧克、王震在这里研究部署了鸡公坡之战……”站在红军墓前,王军再次向前来祭拜的人说出了这段历史。守护好红军墓,既是一种承诺,也是一种信念。

图片

对于王军来说,为红军墓祭扫和守墓不仅仅是完成爷爷、父亲的愿望,也是在讲好当地的红色故事,赓续红军精神。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是红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,守护在这里,我义不容辞,也很自豪。我要把红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,并一代代传下去。”王军如是说。
这些年,洞口县把西中社区李家渡红军烈士墓作为党性教育基地,持续加大投入,设立了红色陈列馆,红军标语廊,红二、六军团人物浮雕,红色文化长廊,感恩广场等,吸引了大批党政机关、社会团体前来参观学习、瞻仰祭扫。如今,红色文化所蕴藏的生命力,激荡着西中社区的血脉。红二、六军团在洞口长征的故事,正被更多人知晓。


阅读 1064
分享到: